2010-03-01 来源:慧聪网
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泰德制药和可口可乐隔着一条马路,和拜耳医药也算是邻居。与老牌世界500强们为邻,今年才15岁的泰德不觉得矮一头:泰德和他们同在开发区纳税五十强榜单上;泰德掌握的是世界上少数药企才掌握的高科技,而它的产品,使我国在纳米制药技术和靶向制剂研究领域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药物导弹”中国落地
通常药物治疗,能精准到达病变部位的仅为药剂量的百分之一甚至千分之一。加大药量,毒副作用会几何级放大。所以人们一直梦想找到一种载体??把药定向“运”到病变部位,就像“药物导弹”。
1988年,全球第一个血管靶向药物由日本著名药学专家水岛裕发明。
1993年,任日中医学交流中心主任的水岛裕在与中日友好医院的学术交流中,主动将他的靶向药物核心生产技术赠送给中国。
1995年,中日友好医院和日本LTT研究所合资成立北京泰德制药公司。水岛裕的专利通过泰德在中国实现产业化。从日本取得药学博士学位回国不久的刘红星,在泰德成立第三年被任命为总经理。
“主导药”销售额过亿
入主泰德,刘红星感觉肩上担子沉重,企业处在建厂、建生产线及药物报批过程,经营上还是亏损状态,刘红星一上任,先在2000万元银行贷款合同上签字,那段时间,他自称“每天都会遇到挫折,挑战,因此就没有了挫折的概念,只管往前走”。
1998年,泰德第一个独家靶向药物凯时获批上市,旋即以其独特疗效打开市场,目前已覆盖全国绝大多数三甲医院,年销售额达到58亿元。对刘红星来说,他眼中不仅有企业的效益,还有沉甸甸的社会责任,他记得,慢性动脉闭塞症坏疽患者因为下肢坏死,难以忍受日夜剧痛,主动找医生要求截肢,但截了左侧后,右侧又发生坏疽,病情仍不能控制。几近绝望时,凯时让他病情稳定了,旧有病变部位也结了痂。“病人哭着要下跪,这个时候,我们做药的,是何种心情?”
走上独特的自主创新路
泰德的加速发展是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完成的。2003年泰德在开发区建厂,如今已经建立了脂微球、脂质体、固体发散、巴布剂和生物技术等五大产业化药品技术平台。在药物出口中,静脉注射剂属于最高端的产品。而泰德每年向日本出口150万支静脉注射针剂。
从负债千万元,十几个人起步,泰德已发展为年上缴利税两亿多元的药企,刘红星总结经验是“用心做好微观”。简单到药品介绍彩页,复杂到医药论文,他都要过目;国外技术专家来访,每次他会与公司高管开车接送。信任、尊重、合作,乃至技术、产品、市场都来源于细小的积累。RB112
刘红星创业感言:
我国在医药领域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还有不小,我愿意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走出具有泰德制药特色的“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企业发展之路。
[责任编辑:毛建飞]
地 址: 北京市朝阳区北辰东路8号汇园国际公寓酒店G座2305室
邮 编: 100101
电 话: 010-62126696
传 真: 010-84986602
邮 箱: zgyywzxh1989@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