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中国医药物资协会 > 行业动态

国产医疗器械下乡重庆率先“吃螃蟹”

2010-07-21 来源:重庆日报 

  乡镇卫生院有了“宝贝”

  这段时间,到永川区大安镇中心卫生院看妇科病的女患者越来越多了,有时甚至要排队。

  在以前,这是不可想象的。

  一方面,由于受传统落后观念影响,一些当地妇女即使有妇科病,也能拖就拖,不愿意去看医生;另一方面,因财力有限,卫生院本身条件较差,设备陈旧,惟一一台妇科用的微波综合治疗仪,用了已经快十年,如今治疗探头已经破损,基本成为了摆设。曾经有患者用这台治疗仪治病,不仅没治好,甚至还出现了术后出血等后遗症。这导致到卫生院看妇科病的女患者越来越少,有时甚至几个月都没有一个。

  “但现在不一样了。”副院长张晓琴说,我们新进了一台“宝贝”,治疗宫颈炎等常见妇科病,只需要短短几分钟就可以“搞定”,而且患者还没有不良反应和疼痛感。

  她口中所说的“宝贝”,就是一台价值25万元的超声波妇科治疗仪。

  原来,去年7月,我市正式启动了“健康重庆”卫生行动计划———市政府出资2000万元,向重庆海扶技术有限公司采购了80台超声波妇科治疗仪,免费配置到永川、黔江、万州等9个区县的80个乡镇医疗卫生服务机构使用。

  永川区大安镇中心卫生院就是其中的一个“幸运儿”。

  “咱乡镇卫生院也有了高端设备了,只需要花很少的钱,就可以治以前到大医院才能治的妇科病了!”这一消息像风一样,一传十、十传百,不少患者慕名而来。

  花果山村42岁村民廖代芬就是其中的一个。

  此前,她已被慢性宫颈炎困扰了好几年。借助这台超声波妇科治疗仪,她享受到了先进的无创治疗,摆脱了病魔,整个手术时间只有不到5分钟,且没有痛感。

  “两难”逼出来的对策

  我市是怎么想到由政府出钱,购置高端医疗器械设备下乡的?

  “这是‘两难’逼出来的对策。”市科委社会发展处处长许志鹏说。

  据他介绍,重庆的高端医疗器械研制一直进展不错。全球首台高强度聚焦超声肿瘤治疗系统、全球惟一可远程遥控的智能胶囊内镜、全球首创的大功率LED可调色温的手术无影灯……都属“重庆造”。早在5年前,我市就已拥有血液透析、胃肠检查高端设备等六大类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医疗器械,如此齐全的种类聚集在一个地方,在全国都是很少见的。

  但令人遗憾的是,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市这些创新产品的市场推广,却一直是个“瓶颈”。

  “5年前,全市医疗器械产业的产值不过10亿元,还不如深圳一家大中型医疗器械企业的年产值。”许志鹏说。

  这是什么原因?

  “市场对新产品的认知需要过程,这固然是一个原因,”重庆医科大学医学博士李成志说,但重庆大城市带大农村的市情,决定了在我市不少地区,尤其是贫困地区的乡镇卫生院,即使知道它们是好东西,但由于成本较高,却也只能望着新产品兴叹———买不起,自然更用不上。

  一方面,是我们自主研发的、有相当科技含量的医疗器械推广起来很难;另一方面,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想用上这些有相当科技含量的医疗器械也很难。“两难”的矛盾,导致三甲大医院患者挤破了头,乡镇卫生院却冷冷清清。农村患者想看个病,还要跋山涉水到城里去,看病不方便不说,成本也大大增加,不少人因此把小病拖成了大病。

  以妇科病为例,据市卫生局统计,在我市农村,妇女生殖系统的发病率已高达60%,宫颈癌、乳腺癌等妇科疾病,已经严重危害到农村妇女的健康。

  而这个“两难”,也导致了“重庆造”医疗器械的产业化进程缓慢。

  “两三年前,重庆拥有的资产上亿的医疗器械企业只有几家,更多的就是小打小闹,市场扩不大,产能也扩不大。”许志鹏说。

  “两难”矛盾如何解决?如何把庞大的农村市场和精良的“重庆造”医疗设备完美地结合起来?我市创造性地提出了政府引导采购的思路。

  按照这一思路,由政府出钱,购买“重庆造”医疗设备,然后再免费交给乡镇卫生院使用。这样,既扩大了“重庆造”医疗设备的市场,又解决了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无米之炊”困境,还可满足农村老百姓的看病需要,可谓“一举三得”。

  去年7月,基于这一思路制定的“健康重庆”卫生行动计划正式启动。鉴于农村妇女生殖系统发病率较高的现状,首批2000万元的专项采购资金,就用于采购了80台重庆海扶技术有限公司的超声波妇科治疗仪,免费配置到80个乡镇医疗卫生服务机构。

  高端医疗器械纳入社保目录

  “除了政府采购,将‘重庆造’高端医疗器械纳入社保目录,则是解决‘两难’矛盾的另一种方式。”许志鹏介绍说。

  以重庆金山科技有限公司的“胶囊内窥镜”为例,作为一个高科技医疗器械新产品,其技术领先程度,在国内无人能及:它能够进入患者的胃肠系统,将里面的所有病变全部反映出来,帮助医生对症下药。

  “但两年前,我们的用户还停留在经济收入较高的人群,且大部分是针对消化道疾病的检查。”公司有关负责人龚兆涛说,普通老百姓用胶囊内镜进行常规胃肠体检,几乎还是空白。

  “我们想到了将它纳入社保目录,让大部分设备的检测、治疗费用,由政府来埋单。”许志鹏说,经过努力,2008年“胶囊内窥镜”成功被纳入了社保目录。

  “这之后,老百姓只需花500元,就能接受该设备的治疗服务,费用只有以前的20%。”龚兆涛说,老百姓使用得多了,医院自然愿意购买。一时间,客户纷沓至来。

  目前,全市所有的三甲医院,以及10多个区县的人民医院,都引进了该设备,“胶囊内窥镜”销售量,较纳入社保目录前增加了31.5%。

  同时,来自英国、德国等国家和地区的用户,还不远万里慕名前来,累计购置了上千套设备。

  据了解,目前,全市的医疗器械注册产品已超过300种,它们中已有很大一部分,通过政府优先采购、纳入社保目录等方式,获得了更多的市场和收益。

  “重庆模式”值得推广

  来自市科委的不完全统计,如今,这些送下乡的、纳入社保目录的“重庆造”高端医疗器械,已经治疗了全市近十万例患者。

  而农村的乡镇卫生院,因为有了高端医疗器械的支撑,不仅来看病的人多了,卫生院的医生队伍素质和水平,也得到了提升。而永川、铜梁等地的一些乡镇卫生院,从发展举步维艰,到年收入突破了上百万元。

  受益的不仅仅是患者和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

  正如副市长谢小军在“健康重庆”卫生行动计划启动仪式上所讲的那样,通过政府采购等方式,在农村推广我市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医疗设备,除了能够让更多老百姓享受到高新科技带来的便捷外,还有利于加快我市原创高科技成果的产业化进程。

  去年,我市医疗器械产业总产值达到30多亿元,是5年前的3倍多。

  我市通过国产医疗器械下乡等办法,做大产业的思路,也吸引了不少国内外医疗器械企业羡慕的眼光。

  去年举家从深圳搬到重庆的普门医疗仪器有限公司就是其中的代表。作为国内红外光谱治疗仪器研发生产的佼佼者,很大程度上就是被市政府“一举三得”的创举吸引过来的。

  公司董事长刘先成说:“重庆乡镇市场很有潜力,只要我们能抓住机遇,好好深耕,企业发展前景巨大。”

  我市国产医疗器械下乡的做法,也得到了国家有关部委的认可。

  去年11月,科技部将国内首个医疗器械科技产业基地放在重庆。科技部社发司生物医药处张兆丰处长认为,假以时日,重庆将成为我国医疗器械技术创新的聚集地,以及全国乃至世界医疗器械企业追逐的发展热土。

  今天,科技部与卫生部又联合在我市启动“国产创新医疗器械产品示范推广工程”———未来五年,在10个省区市、100个县(区)的1000家医疗机构,推广10000台(套)国产创新医疗器械产品。他们希望,通过这一工程,国产医疗器械下乡的“重庆模式”,能在全国推广开来。

  “到那时,更多的老百姓就能在家门口享受到高质量的医疗服务,而医疗器械生产企业的市场渠道也能逐渐打开,从而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产业也能做大做强了。”重庆医科大学医学博士李成志断言。

[责任编辑:毛建飞]

联系我们

地 址: 北京市朝阳区北辰东路8号汇园国际公寓酒店G座2305室

邮 编: 100101

电 话: 010-62126696

传 真: 010-84986602

邮 箱: zgyywzxh1989@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