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中国医药物资协会 > 行业动态

外资加速抢占中国市场,民族药企如何积极应对

2010-09-28 来源:医药经济报 

<p>  利用外资是我国对外开放基本国策的重要内容,外商投资企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种宏观政策背景下,面对外资加速抢占中国医药市场,中国民族医药企业增强自身的竞争力尤为重要</p> <p>  一个开放、公平、有序、可持续的中国医药市场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外资力量的参与,我们应该怀有&ldquo;海纳百川&rdquo;的气度,在看到外资抢占国内医药市场的同时,要做好企业&ldquo;固本&rdquo;工作,不断以欧美为参照提高药品质量标准,增强中国民族医药企业的竞争力。</p> <p>  中国已成为全球排名靠前的药品市场,根据预测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医药市场规模将达到3900亿元,成为全球第三大医药市场,并且对外资的吸引力越来越大。</p> <p>  外资进入讲求速度和深度</p> <p>  2008年是外资抢占中国医药市场,扬起并购大潮最为抢眼的一年;2009年,外资并没有停止脚步,无论密度、广度还是深度方面,包括有增资、并购重组,开设研发中心&hellip;&hellip;都颇有建树。</p> <p>  据报道,2009年的头5个月,几乎每个月都有一家跨国药企宣布在华增资,诺华公司、勃林格殷格翰、默克雪兰诺等国际知名企业不惜重金纷纷在中国建研发中心;诺华收购浙江天元,葛兰素史克与云南沃森、海王生物成立合资公司&hellip;&hellip;这些给本就不平静的中国医药市场掀起了不小的波澜。</p> <p>  面对外资的汹涌来势,国药、上药、华北制药等国内企业再也坐不住了,纷纷计算着自己的位置,权衡利与弊,掂量得与失,开始思索自己的战略选择,甚至做出较大的动作:&ldquo;打造航母&rdquo;、&ldquo;圈地&rdquo;、&ldquo;转型&rdquo;、&ldquo;联姻&rdquo;、&ldquo;走出国门&rdquo;&hellip;&hellip;这些是试探?赌博?还是抄底?中国医药产业的神经正被一整块地盘牵动着。</p> <p>  巨大医疗需求值得期待</p> <p>  有关数据显示,过去4年来,中国医药市场(不含OTC和中成药)每年以20%左右的速度增长,2008和2009年中国医药市场的增长绝对值是全球第一,然而,中国医药产业占GDP的比重不到5%,增长空间仍然十分巨大。加之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政府对卫生事业的投入不断增加,医疗服务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疾病的认知和对医学需求的不断提高,这些因素都从不同层面加速了中国医药市场的增长,企业只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就能抢占先机,顺势而上。</p> <p>  2010年全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工作会提出了&ldquo;用药结构和药品供应渠道将发生重大变化,产业兼并重组成为大势所趋&rdquo;;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会长于明德也指出:&ldquo;医药商业企业的兼并重组将在2010年表现更加突出。&rdquo;普华永道发布的研究报告《迎接全球重心转变》中指出,2010年中国将成为外资药企扩张业务的首选市场。</p> <p>  利用外资是我国对外开放基本国策的重要内容,外商投资企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种宏观政策背景和种种迹象情况下,面对外资加速度抢占中国医药市场,国内医药企业究竟路在何方?</p> <p>  中国最新医改方案将本来就在不断扩大的中国医药市场这块蛋糕进一步扩大,这不仅给民族医药企业带来期待,外企药企也深刻感觉到它们的新机遇也正在到来。《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和《2009~2011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方案》中提到,为保障改革措施的落实,3年内各级政府将投入8500亿元。全球医药行业虽然保持增长,但仍然面临不少严峻,加上国际金融危机的阴霾并没有完全散去,中国政府发出的医药市场扩容的数字信号,无疑调高了外资对中国医药市场的敏感度和加快了实际行动速度。</p> <p>  另外,为鼓励外商投资企业引进先进技术、设备,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近几年,中国政府出台了鼓励外商投资高新技术领域的优惠政策,而在医药行业,外资更是发挥优势,&ldquo;借利而上&rdquo;。</p> <p>  中国市场的战略意义</p> <p>  毫无疑问,中国已经成为外资眼中和实践上战略意义非凡及业务增长的关键战场,那么,外资在中国医药市场处于何种地位呢?我们不妨观察一组数字和事实。</p> <p>  据报道,目前,合资和独资类药企数量约占我国医药企业总数的30%,销售额约占整个医药产品销售额的26%~27%,据商务部统计,2009年,我国医药行业新设外商投资企业223个,实际使用外资金额11.11亿美元,同比增长33.66%。</p> <p>  近年来,外资和合资类药品占我国医院终端市场份额的一半以上,2008年这一比率还在上升,且销售和利润集中度很高,其对我国医院利润的实际贡献率已达到60%~70%,外资企业在大城市医院采购中已成为绝对的赢家,他们在巩固一线城市市场消费份额的同时,不断夺取二、三线城市的主导权甚至是农村基层卫生医疗机构。</p> <p>  一方面,外商制药企业针对我国人口结构和疾病结构、特点和药品消费倾向等特点退出专门针对我国市场的产品。另一方面,他们进军医药流通领域和医疗器械领域,并不断将生产、研发设施向我国转移。</p> <p>  2009年是全球制药业和中国制药业大规模并购的一年,专家也预测,未来几年,制药业的大并购时代仍未结束,2010年仍将有多家药企寻求地盘的扩大,中国制药业仍将走不断集中的模式。可以看出,外资扩张显然已经纵深化,它们已经成为中国医药市场最重要的角色之一,面对这样的情况,中国制药企业应该以何种心态和行动来面对呢?</p> <p>  正确看待域外资本</p> <p>  如果将外资比喻成外来的&ldquo;狼&rdquo;,那么,对中国民族医药企业来说,是&ldquo;与狼共舞&rdquo;还是&ldquo;自娱自乐&rdquo;?外资医药企业作为中国必不可少的经济力量的一部分带来了资金、人员和技术不说,更为保障我国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提供优质的药品作出了不可否认的贡献。</p> <p>  事实上,首先,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加剧,医药市场的国际化和自由化也是不可逆转和不可回避的发展潮流。其次,利用外资是我国对外开放基本国策的重要内容。</p> <p>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积极吸引外商投资,促进了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外商投资企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政策层面也越来越重视发挥利用外资的积极作用。去年12月30日温家宝总理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强调,要做好利用外资工作中的一项重点工作是&ldquo;促进利用外资方式多样化。鼓励外资以并购方式参与国内企业改组改造和兼并重组&rdquo;。</p> <p>  2010年4月,《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利用外资工作的若干意见》出台,就优化优化利用外资结构、促进利用外资方式多样化和深化外商投资管理体制改革等方面作出进一步说明。这些都表明在医药行业,促进外资与中国民族药业的相互合作与有序竞争的&ldquo;路线图&rdquo;已渐渐明朗,外资参与中国医药行业兼并重组已变得&ldquo;底气十足&rdquo;。</p> <p>  但我们仍能发现外资参与的范围和程度仍然存在一个模糊的界限,这也正是业界最为关注的焦点之一。还有,随着中国医疗保障制度的不断完善,卫生医药需求的大幅度提高,资源整合、兼并重组,优胜劣汰将成为大势所趋。</p> <p>  民族药企炼好修身术</p> <p>  当前,我国在作出&ldquo;后金融危机&rdquo;时代风险防范和战略选择、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过程中,应紧紧抓住利用外资在推动科技创新、产业升级和区域协调发展等方面的积极作用的良好契机,促进我国医药产业的整体协调发展。因此,我们必须&ldquo;一分为二&rdquo;地来看待外资参与医药企业的兼并重组。</p> <p>  首先,在市场竞争的大环境下,对于那些生产能力薄弱,缺乏竞争力,几乎无利润空间的乱、散、小制药企业,需要鼓励外资和国内企业进行兼并重组并&ldquo;接受&rdquo;这个结果。</p> <p>  其次,有关政府部门对能够与外资有实际竞争能力的中国制药企业同等对待,双方要放置于公开、平等的平台进行&ldquo;PK&rdquo;。对创新型民族医药企业和创新型产品给予政策倾斜和引导,真正鼓励创新,增强民族医药企业的话语权。</p> <p>  还有,提高民族医药企业产品的质量标准。只有不断提高质量标准,与美国、欧盟等国家标准相接轨,才能促成我国医药产品走入国际市场,同时有利于增强产业集中度,提高效率,降低总费用,最终有助于优质企业在维持合理利润空间的前提下,优化产业布局和医药产品布局,促进中国医药产业的整体健康持续、稳定发展。</p> <p>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党中央和国务院作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规划的基点就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然而,作为我国国民经济重要产业支柱的中国民族医药的创新能力和创新动机面临巨大的挑战和不足。当然我国也正在鼓励医药创新和医药企业强强联合,药品研制也正在向自主创新方向良性发展。但是目前中国的医药行业产业集中度较低是最大隐忧,最大的中国医药集团占市场的份额不到10%,这也意味着一部分好的中国民族医药企业必须扛起坚守和扩大民族医药阵地的&ldquo;大旗&rdquo;。</p> <p>  一个开放、公平、有序、可持续的中国医药市场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外资力量的参与,我们应该怀有&ldquo;海纳百川&rdquo;的气度,在看到外资抢占国内医药市场的同时,要做好企业&ldquo;固本&rdquo;工作,不断以欧美为参照提高药品质量标准,增强中国民族医药企业的竞争力。能够&ldquo;练好内功&rdquo;的中国医药企业,加上政府部门的政策扶持和引导的这股&ldquo;推力&rdquo;,就一定能够在发展中国民族医药产业的道路上走得更好、更远。</p> <p>  中国民族医药产业的发展也离不开外资的力量,这种力量是一种压力,更是一种动力。中国民族医药企业若能以一种开放的心态面对和迎接这种压力,加足动力,并处理好这种压力与动力之间的平衡,建设我国医药强国的目标就不会遥远。</p>

[责任编辑:毛建飞]

联系我们

地 址: 北京市朝阳区北辰东路8号汇园国际公寓酒店G座2305室

邮 编: 100101

电 话: 010-62126696

传 真: 010-84986602

邮 箱: zgyywzxh1989@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