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中国医药物资协会 > 行业动态

李克强: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为医改工作的重心

2010-09-29 来源:中国网 

<p>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从2009年4月开始实施,至今已有一年时间,初步实现了开好局、起好步,但也面临一些新情况、新问题。2010年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十分关键的一年,有必要认真总结医改的进展和成效,深入分析面临的新形势,扎实做好医改各项重点工作,推动医改向纵深发展。</p> <p>  一、 统一思想,深刻认识医改面临的新形势</p> <p>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决策,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实践,是惠及13亿多人口的重大民生工程,关系人民群众的幸福安康,关系全民的素质和民族的未来,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医改是我国社会领域的一项深刻变革。通过医改,向群众提供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的公共产品,有利于缓解社会事业相对滞后的矛盾,促进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通过医改,构筑保障群众基本医药卫生需求的&ldquo;安全网&rdquo;,有利于缓解居民后顾之忧,增强消费信心,扩大即期消费。一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领导下,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共同努力,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克服起步阶段的种种困难,有序推进五项重点改革任务,取得了初步成效。</p> <p>  实践表明,医改的基本方向、总体思路和实施路径是正确的。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医药卫生事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块&ldquo;短板&rdquo;,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公平性、可及性不足,人民群众的基本健康需求尚未得到很好保障。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就是要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逐步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这是符合我国基本国情和发展阶段要求的,也抓住了医药卫生事业改革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这一改革方向和思路得到了人民群众真心拥护,得到了国际社会积极评价。各方面普遍认为,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保障群众健康权益的正确选择,体现了使全体人民病有所医的目标,也符合建设现代国家的要求。</p> <p>  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需要合理划分基本医疗卫生与非基本医疗卫生。我们在改革中明确,保障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的建立和有效运行,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非基本医疗卫生领域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以满足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医疗卫生需求。这综合考虑了我国国情国力,也借鉴了国际有益经验。目前,发达国家医疗卫生体制大致分为三种类型,即以德国为代表的社会健康保险体制、以英国为代表的国民卫生服务体制和以美国为代表的商业健康保险体制。不同的体制,有优势也有不足。不足主要是两个方面,或政府包揽过多、负担沉重、效率偏低,或过于依赖市场、公平性不够、医疗费用过高。我国的改革,把基本与非基本区分开来,把政府主导与市场作用结合起来,这符合医药卫生事业发展规律,在实践中是可行的。改革以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为重心,同时也为解决非基本问题创造了前提,有利于更好地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以促进公平、提高效率。</p> <p>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既立足当前,又着眼长远,是一次综合、系统、全面的改革。改革不仅确定了到2020年的远期目标,而且从最紧迫的问题入手,明确了前三年的重点任务。分阶段推进改革,体现了积极稳妥、循序渐进的原则,便于各方面实际操作。由于医改异常复杂,牵一发而动全身,有步骤地推进,能够早见成效,获得更多的社会认同和支持。在具体实施中,把医改机构设在综合部门,增强了改革的组织、协调和保障能力;在中央确定的原则下,鼓励地方探索创新,调动了中央和地方的两个积极性。这样的改革路径是符合实际的,也是有效的。</p> <p>  改革取得了群众得实惠、经济得发展的初步效果。为民惠民是医改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改革的第一年,着力做了一些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实事。中央医疗保障投入超过690亿元,将600多万关闭破产国有企业退休人员、1400多万大学生、4300多万农民工纳入城镇医疗保障范围,城镇居民医保在全国所有城市展开,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障从制度上实现了全覆盖。这种全民基本医保制度的建立,在中国历史上还是第一次。居民健康档案、慢性病管理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乙肝疫苗补种、贫困白内障患者复明等重大公共卫生服务免费向城乡居民提供,惠及几千万家庭。基本药物制度在30%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启动实施,基本药物价格平均下降30%左右。医改实施以来,基本医疗保障费用已改变了以往收入增长高于支出增长的状况。这些都表明,医改已使群众开始受益。</p> <p>  这次医改是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实施的,有力地支持了保增长、促发展。2009年,在财政收入增幅下降的情况下,中央财政医疗卫生支出1200多亿元,各级财政支出超过3900亿元,比上年增长38%。2010年中央财政继续安排专项资金支持医改。中央支持了近1000个县级医院、4700多个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并支持培训了一批基层医务人员。这些投入,不仅直接扩大了投资需求,也通过转化增加了消费需求。</p> <p>  各地在改革中做了许多探索,积累了有益经验。地方政府作为实施改革的责任主体,把医改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抓,结合实际做了大量工作。在建设基本医疗保障制度方面,江苏等地改革医保支付方式,由按项目付费改为按人头付费,既调动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积极性,又控制了医药费用。河南等地开展了委托商业保险机构经办医疗保障管理服务的试点,天津等地对整合医保经办管理资源作了尝试。在建立基本药物制度方面,安徽等地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完善了补偿、人事、分配等机制。在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方面,浙江等地建立大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协作机制,带动了基层服务水平的提高。在提供公共卫生服务方面,上海闵行区建立较为完善的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在不同医院间实行信息共享。在公立医院改革试点方面,四川成都市试行管办分开的新办法,福建厦门市鼓励和支持社会办医。各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都作了积极探索,积累的经验值得认真总结,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p> <p>  医改是我国医药卫生事业发展从理念到实践的重大创新,改革从设计走向实施、从方案变成实践,十分不易。经过一年来的工作,医改的框架思路更加清晰、政策措施更加完善、操作办法更加明确,为下一步改革奠定了基础、坚定了信心。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医改涉及体制机制的深刻变革,涉及利益格局的重大调整,随着改革向纵深推进,改革的综合性、复杂性进一步显现,面临一系列新的形势和挑战。从医改实施情况看,一些方面工作还不平衡,个别地方实施改革的进度较慢。改革已步入&ldquo;深水区&rdquo;,长期积累的一些深层次矛盾逐步显现。人民群众有了新的期待,对医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都需要我们高度重视,攻坚克难,加快改革的步伐,处理好各方面关系,兑现党和政府对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使群众得到更多实惠。从世界一些国家情况看,医改已成为国际性焦点问题。近年来,不少国家都把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作为社会领域改革的一个重点,积极加以推动。我国的医改,在国际上引起广泛关注,能否取得预期成效引人瞩目。我们要发挥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努力实现医改的预定目标。</p> <p>  医改是世界性难题,没有普遍适用的模式和做法,困难前所未有,挑战前所未有。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只有3000多美元,经济社会发展进入重要转型期,也是各种矛盾的凸显期,要求妥善处理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把解决社会领域的突出问题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长期以来,我们在经济建设方面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经验,而社会建设的经验相对不足、办法相对不多、人才也相对缺乏。对这种状况,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并努力加以转变。医改是涉及全社会、涉及人人的系统工程,开弓没有回头箭。为适应现代化发展阶段的新要求,适应人民群众的新期待,必须进一步增强使命感和紧迫感,上下一心、迎难而上,坚定不移地把医改推向深入。我们有信心、有能力、有条件保持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也完全有信心、有能力、有条件把医改这一大事办好办实。</p>

[责任编辑:毛建飞]

联系我们

地 址: 北京市朝阳区北辰东路8号汇园国际公寓酒店G座2305室

邮 编: 100101

电 话: 010-62126696

传 真: 010-84986602

邮 箱: zgyywzxh1989@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