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中国医药物资协会 > 行业动态

让中国模式先行走向世界

2010-11-04 来源:医药经济报 

<p>  医改可谓全世界都面临的超级难题,发达、富裕如美国,高福利如欧洲,都被这个问题所困扰。解决了13亿人口温饱问题,正面临积极推进经济社会转型的中国,新一轮的医改注定也不会一帆风顺。</p> <p>  医改权威专家、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李玲教授在10月29日召开的第22届全国医药经济信息发布会上,在题为《新医改的进展与挑战》的报告中指出,目前中国推动新医改天时地利人和,虽遭遇挫折,但大趋势向好。在新医改的推进过程需要转变观念,医疗卫生体制的构建是社会建设而不是经济建设,要善于将社会组织优势转化为人民福利,走低成本的可持续道路。在此基础上,通过完善监督管理体系,推动公立医院改革,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及其他相关配套体系,中国特色的新医改在取得成功的同时,极有可能成为中国模式走向世界的先声。</p> <p>  [进展] 多项改革收效不大</p> <p>  在李玲看来,新医改的前景虽诱人,但目前还存在诸多问题。新医改面临的瓶颈之一是公立医院改革,四大体系的建设都依赖于公立医院的改革,这是医改关键所在。如果公立医院的&ldquo;以药养医&rdquo;机制不改,如果医院还是像过去一样趋利,药品再怎么改也无济于事,基本药物制度也充其量是粮草,将其作为改革的突破口犹如让小马拉大车,&ldquo;关键还在于医疗服务体系的改革。&rdquo;</p> <p>  与此同时,推动新医改向前的服务体系与筹资保障体系的两个&ldquo;轮子&rdquo;中,虽然筹资保障体系这个轮子动得很快,但公立医院改革基本岿然不动。在这样的情况下,无论社保基金和政府投入增加多少,只要医院的趋利性还在,越来越多的钱只会助长其趋利性,被掏空是早晚的事。</p> <p>  虽然国家花大力气推基本药物制度,但其对药品利益链的触动同样不深。基本药物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百姓看病买药的趋高性,保证老百姓获得价廉的药品,但现实是由于各省市地方保护主义,使原本的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变成了&ldquo;省市基本药物制度&rdquo;,加之完善的药品保障体系仍未建立,低于药品成本的招标价屡屡见于报端,引发了人们对于这类药品安全有效的担忧。基本药物制度的推进可谓艰难。</p> <p>  李玲认为,基本药物制度不仅是为老百姓用药提供保障,也是推动中国医药企业转型的契机。医药产业在全世界都是垄断竞争,而我国却做成了完全竞争的产业。辉瑞与惠氏合并之前,中国所有的制药企业5000多家,一年的销售额比不上辉瑞一家。基本药物制度应该对医药行业产生影响,规范和减少流通环节,发挥大市场作用,使医药产业、医疗体系和中国经济未来发展形成共赢的局面。</p> <p>  此外,在保障体系、服务体系、公共卫生体系和基本药物四大体系的建设中,监督管理机制是核心。医改实施了一年多,监督管理体系仍未成型。地方多头管理、协调机制不完善、政策不配套等问题仍然存在。推动医改顺利往前的根本是领导力,也就是监督管理体系的问题,这个问题不解决,新医改的推进仍将遇到很大阻力。</p> <p>  [前途] 低成本才能可持续</p> <p>  医疗卫生问题不仅仅&ldquo;为难&rdquo;中国,也同样令欧美发达国家十分苦恼。一再标榜西方模式优越的欧美大国在这个问题亦显得无能为力,欧洲国家深陷福利泥潭,美国医改也举步维艰。全球都面临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医疗费用的上涨速度远超过GDP的上涨速度。李玲认为,这与西方商业文化发达有关。现在的医学模式是工业革命之后趋利化的医疗卫生制度。美国社会高度商业化,其看病的医疗费用远高于其他国家。科学技术的发展在提高人们医疗水平的同时,必然推动费用上涨,在比较趋利化的医疗卫生制度下,费用的高涨就更加不可避免。</p> <p>  医药产业结合市场和社会,药品是信任品也是公益品,需要市场机制,也需要政府干预。对医疗卫生体制的构建是社会建设而不是经济建设。因而,在新医改的推进过程需要转变观念,要善于将社会组织优势转化为人民福利,走低成本的可持续道路。</p> <p>  美国目前人均医疗费用7500美元,医疗费用占全国GDP的17%,但其医改方案要求用仿制药,欧洲国家亦深陷福利陷阱,这说明高技术、高投入的模式不可持续。我国人均医疗费用为200美元,医疗费用只占全国GDP的5%,李玲认为,在这样的情况下,药品生产供应体系要全面国产化,政策应鼓励国内龙头企业做大做强,现阶段以发展仿制药为主。在满足人民用药需求的同时,也使国内企业在国际市场上具有话语权。此外,还应注意平衡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药品的生产、流通、使用、监管全环节的统筹兼顾,减少内耗。要善于发挥合作的力量,积极承接国际医药产业外包。</p> <p>  各国对于医改的重视,很大程度上还因为健康领域已成为发达国家新的经济增长点。李玲指出,健康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动力,也是发展经济的目标。推动新医改和实现医疗卫生产业与未来经济发展相融合,在未来将面临更大挑战。短期来说,新医改是要建立医疗卫生保障体系,要以尽可能低的成本维护全体百姓的健康,要统筹兼顾综合配套。李玲认为,关键在于建立完善的监督管理机制,以及顺利推进基本药物制度和公立医院改革,使医保、药品、医院三者相互协调,成为利益共同体,因此,下一步解决综合配套问题很重要。长远目标应该是建立人人享有健康的保障体系,将保障人民健康与未来经济成长完美结合。</p> <p>  李玲表示,尽管目前新医改在推动中遇到挫折,但中国在医改上具有政治制度等诸多优势,相信随着中国通过走自己的路,解决医改这一全球性难题,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医改极有可能成为中国模式走向世界的先声。</p> <p>  &ldquo;在保障体系、服务体系、公共卫生体系和基本药物四大体系的建设中,监督管理机制是核心。医改实施一年多,监督管理体系仍未成型。地方多头管理、协调机制不完善、政策不配套等问题仍然存在。推动医改顺利往前的根本是领导力,也就是监督管理体系的问题,这个问题不解决,新医改的推进仍将遇到很大阻力。</p> <p>  筹资方面,社保增加得非常快。另一个轮子就是服务体系,公立医院是主要力量,80%以上的就诊量在公立医院。近几年,公立医院改革基本没动,医院的趋利性没有改变,筹资的加强使得医院的趋利能力更强。如此,基本药物制度充其量是粮草,将其作为改革的突破口犹如让小马拉大车。&rdquo;</p>

[责任编辑:毛建飞]

联系我们

地 址: 北京市朝阳区北辰东路8号汇园国际公寓酒店G座2305室

邮 编: 100101

电 话: 010-62126696

传 真: 010-84986602

邮 箱: zgyywzxh1989@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