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11-09 来源:医药经济报
<p> 国家基药目录的遴选需要集药物学、临床医学、治疗学、循证医学、药物经济学等多学科领域的循证研究和科学评价过程,中药部分的遴选更加复杂,迫切需要建立适合中医药的基本药物目录遴选指南、配套的技术方法学体系与标准以及高质量的证据库。</p> <p> 1982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提出,“国家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现代医药和我国传统医药”,给予中医和西医同等的地位,当时,中国也成为世界上惟一一个将“发展传统医药事业”写入《宪法》的国家。在全国七届人大四次会议批准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十年规划和第八个五年计划纲要》中,也将“中西医并重”作为新时期卫生工作方针之一。此后,“中西医并重”的提法,频繁出现在相关中医药工作的各类文件中。</p> <p> 至2009年4月,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即新医改方案)颁布后,政府进一步出台了《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西医并重”原则,依然是关乎《若干意见》真正落实的关键。</p> <p> 随后,卫生部等九部门于2009年8月启动的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建设工作中,“中西医并重”再一次作为《国家基本药物目录》遴选五项原则之一列入其中。</p> <p> 基本药物(essential medicines)的概念是WHO于1975年提出来的,目前已有160个国家建立了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并依据WHO的基本药物示范目录(EML)发布、更新各国的基本药物目录。</p> <p> WHO在全球范围内大力推行基本药物政策的核心目标是:保障临床必需并且安全、有效药物的可获得性。一方面,要通过基本药物的偿付机制保证社区、个人负担得起;另一方面,通过基本药物的供给机制保证基本药物的充足供应,最终实现有限的卫生资源合理分配和使用。WHO对基本药物制度在各个国家发挥的作用,以及实施状况也给予必要的监管,尤其是在经济相对落后的发展中国家。</p> <p> 中国的基本药物目录遴选过程依然遵循“中西医并重”的基本原则,笔者认为,这里除了对一贯坚持的中医药事业的政策性保护之外,还有另一层含义——就是要充分发挥中医药的优势,为医药卫生资源的节约和人们健康水平的提高做出贡献。</p> <p> 换而言之,坚持“中西医并重”的原则,是以充分发挥中医药的内在科学性为目标的,而不是将其作为一项政策性的任务来完成。</p> <p> 另外,对于“中西医并重”的理解,也不能仅仅停留在理念层面,我们需要研究中、西医在学术发展、实践应用、机构设置等诸方面如何体现“并重”。这里需要的不是在数量上的比重相当,而是科学的量化标准。</p> <p> “中西医并重”的原则从逻辑关系上看,与“防治必需、安全有效、价格合理、使用方便”不应该是并列的关系,而是在“防治必需、安全有效、价格合理、使用方便”原则之上实现的“中西医并重”的递进关系。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和前提,没有这几项原则,就没有“中西医并重”。也就是说,不能为了“并重”而“并重”,要在科学合理的基础上实现“并重”。</p> <p> 首先看“防治必需”。新医改方案中,国家基本药物遴选原则由“临床必需”改为“防治必需”,尽管改动只有两个字,却使得基本药物的遴选不仅仅限于“临床”,更加强调了“防”与“治”的结合。这一微调,为素有“治未病”优势的中医药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p> <p> “必需”可以理解为“必备药”或“没有替代药”,譬如在中风、热病、胸痹等急救期使用的中药的速效救心丸、复方丹参滴丸等。但目前国内中药界对现有急救中药的研究还不够深入透彻,某些疗效很好的中药比如丹参注射液、安宫牛黄丸等,它的起效时间、疗效与西药的相比数据还比较缺乏。</p> <p> 再看“安全有效”。提到中药,我们首先会想到,中药是中国临床应用了几千年的传统药物,传统观念一直认为中药的毒副作用低,使用安全,“有病治病,无病健身”,所以长久以来,在安全用药方面,人们更多关注的是化学药,而很少关注中药。但随着近些年来,尤其是2000年后,涉及中药安全性问题的事件却频频发生,龙胆泻肝丸“马兜铃酸”事件、千里光属(植物)禁令事件、中药注射剂事件等等。“中药安全性”问题开始成为继“中医药是否科学”之后的又一个备受媒体和世人关注的焦点话题,“怀疑中药的安全性”的观点已经成为制约中医药发展的又一瓶颈。</p> <p> 但当我们静下心来,仔细剖析这些事件的原委之后,就会发现中药的错用(如将防己掺入芬氟拉明、安菲拉酮、波希鼠李皮、颠茄浸膏、乙酰唑胺制成减肥用的“苗条丸”),以及滥用(如中药注射剂的临床大量使用)等,是造成安全性问题的主要原因而非药物本身。所以,这里需要提醒的是,中药与西药不同,中药的使用有其独特的理论体系指导,进入基本药物目录的中药的使用,由于使用范围较广,更加需要临床用药的严格监督和管理,避免因临床滥用导致禁用。</p> <p> 然后看“价格合理”。基本药物的遴选必须考虑治疗总成本与效益的药物经济学,也就是相对的成本效益比是同一治疗类别中选择药物时应考虑的主要问题。中药的药物经济学研究目前还很薄弱,尤其在与功效相近的西药进行对比研究的证据就更加缺乏,有大量的基础性研究需要开展。譬如,中药临床结果(outcome)的评价标准和指标的确定、中医药中长期成本和效果的测量工具的研究等等。</p> <p> 国家基本药物目录的遴选需要一个集药物学、临床医学、治疗学、循证医学、药物经济学等多学科领域的循证研究和科学评价过程,中药部分的遴选更加复杂,迫切需要建立适合中医药的基本药物目录遴选指南、配套的技术方法学体系与标准以及高质量的证据库,科学实践“中西医并重”的基本药物目录遴选原则,以提高遴选决策的科学性。</p>
[责任编辑:毛建飞]
地 址: 北京市朝阳区北辰东路8号汇园国际公寓酒店G座2305室
邮 编: 100101
电 话: 010-62126696
传 真: 010-84986602
邮 箱: zgyywzxh1989@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