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3-04 来源:MedSci
近日,国务院发布《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新政指出,开中医诊所将从许可管理,改为实行备案制,并对只提供传统中医药服务的中医门诊部、诊所,医疗机构设置规划和区域卫生发展规划不作布局限制。这一新闻引起医生网友高度关注。一项媒体调查结果显示,高达91%的15000多名医生网友选择了希望可以自由地开诊所。
1.药店之强与诊所之弱
在我所居住的城市,药店像米铺一样多。走几步路,就是一家药店。同一个地段,甚至有两三家超大型的药店超市。在这些药店,你可以买到包括处方药在内的一切药物,基本不需要医生的处方。
我在国内很多城市,都看到这种药店像米铺一样多的流行现象。我甚至还见过某些大胆药店,他们不但出售药物。甚至还销售输液的液体、器械、头孢针剂,俨然之意是——您可以买回家自己输液。即使像广州这样的大城市,我还亲眼看见过有药店提供现场输液服务,但帮输液用药的可不是正规医生。药店是不是服务疯过头了?
在中国,你可以自由开药店,却不可以自由开诊所!
相比办诊所,对药店的准入门槛之松到了匪夷所思的地步。只要有钱你就可以开,是为“自由”之意。监管自由也是另一种变相的鼓励,鼓励你卖更多的药物。所以才会产生这种繁荣景象——药店又多又大又强。
但在医生开诊所上,却呈现出另一种相反景象。医生办诊所限制重重,越是大牌的医生专家,开诊所限制得越厉害。大名鼎鼎的协和女超人于莺离开体制想办个体诊所,却被“不符合规划”之类的莫须有理由推搪婉拒,最后无功而返,这曾经被当成一个经典案例。
因为医疗专家离开体制开诊所的极少,它必然导致,在已经开设的诊所里面,属于优质医疗资源的寥寥无几。
同作为经济体,好的药店强到可以媲美医院药房,种类齐全。但好的诊所门诊,能够媲美医院门诊水准的,却寥寥无几,像熊猫一样少见。
在中国,因为诊疗费可以忽略不计,药店和诊所的主要功能都是卖药。药店很强很土豪,但诊所却弱小不堪,这是为什么?
2.背后的指挥棒依然是GDP
这些年来,从国务院到国家卫计委,一道道鼓励民办医的政策不断出台。但匪夷所思的是,依然有高达91%的医生网友选择希望可以自由地开诊所。这意味着,上面的政策一到了地方,就会严重变形。所以,才会出现现在我们目睹到的怪现状,一边是不断发文“鼓励”。另一边是地方微妙的态度,令政策变形走样,医生们普遍感受到的就是办诊所不自由,限制重重像是一道玻璃门,把这个群体阻拦在美好新世界的另一边。
多年来,药厂过度扩张,药物经济成为地方政府发展GDP的重要经济来源。所以,大力“鼓励”开药店,千方百计鼓励卖更多的药物。不但符合药厂的利益,也符合地方政府的利益。不但得到了更多税收,还很好地解决了就业问题,维持了稳定。
限制个体诊所的发展,何尝不是一个道理?
医生是最核心的医疗资源,医生是医院发展成败的关键要素。如果高年资的医生和最核心的医疗技术人才都跑出去开个人诊所,就会影响到公立医院的强势和发展。为什么一些大城市会成为全国性的看病中心?一些公立大医院会成为超强的巨无霸?都是拜名医所赐。名医在哪里,好医院就在哪里。
但糟糕的是,在地方官员眼里,医疗现在也成为一种拉动GDP的强劲力量,所以才会变态的维持住这种医疗人才垄断的局面,确保公立大医院的利益。
不允许你自由办诊所,看起来就是对垄断医疗最好的变相保护,医生们当然只能老老实实乖乖呆在公立医院,一辈子服务到老。在公立医院,你是医疗专家,可以上电视做节目,可以收研究生博士生,你做科研还有种种的扶持有待。一旦离开体制自己开诊所,你这些福利待遇权利基本就被权力剥夺了。没人说“禁止你开个人诊所”了,但却有一双双无形的手在阻止着你这样做。所以,医生们老实配合得很,不是过不下去,才不会轻易离开医院办诊所。偶尔有“胆大妄为”的医疗专家走出体制个人办医,一不小心就成为“革命性”的新闻先驱人物,这真是一种令人心酸的莫大讽刺。
这几天,深圳市儿童医院小儿外科医生裴洪岗更新微信公众号宣布辞职自己办诊所。这篇名为《我辞职了》的文章在网络迅速发酵,文章阅读量破10万,都说明了医疗专家办个人诊所是多么的“不流行”,新闻的热恰恰从侧面说明了少的程度。
公立医院和私人诊所会成为竞争关系,而作为吹哨子扮演裁判角色的地方政府,却因为把公立医院视作为儿子,难免会吹黑哨。在这种利益关系撇不清楚的前提下,你奢望裁判会深明大义,公正执法,管理上做到一视同仁,这几乎是不太可能的事情。一切只是因为,这背后牵涉到的经济利益过于巨大,很难有这种痛下决心改革自己的勇气与意志力。
看起来,一切都是政绩冲动和官员医疗惹得祸。官员直接参与了医疗行业的经营管理,公立医院院长和政府部门官员是上下级关系,甚至可以自由流动,注定了这种不平等和偏爱有加的发生。当医疗专家级别的医生被视作为政府部门的财产资源,为了避免国资财产的流失,限制办诊所就成为一种不约而同的本能选择。
药店卖更多的药物,诊所更小更弱,可以刺激药店发展得更快,公立医院更大,GDP的数字会很漂亮,让官员政绩一片飘红。相反,如果严格管理,像发达国家一样把处方药物当枪支管理,家门口就有实力服务超强的医生个体诊所,公众就医理智化,就会动摇公立医院的地位,对其朝着更大的方向发展产生负面影响,也会导致药店没有办法卖出更多的药物,GDP的数字会下滑,影响官员政绩的评比。
3.让医生自由办诊所,天塌不下来
某种程度而言,当下医生自由办诊所的恐惧被人为放大了。
是的,没错。鼓励医生办诊所,当诊所在竞争中越来越专业强大的时候,就会培育出最理性的药物消费,它会让更多的药店关门。但也千万别忘记,更多的诊所开门,会很快弥补这一经济账的空缺。
最好的诊所如果成为全国性的品牌,一样可以拉动更多的人来看病就医,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不同的是,从乱吃药和滥用药中,让公众成为了药罐子,是负面的力量。诊所提供最专业的医疗服务,可以让更少的人生病,或者是从疾病中脱离出来,为社会增加更多的劳动力,更健康的人才会有更大的生产力。
医疗专家走出公立医院办个人诊所,短期内对医院有阵痛,但它也会有刺激进步的作用,转化为医改前进的压力与动力。公立医院只有参与真正意义上的市场竞争,接受失败,迎接公众监督,才会学会真正的人性化。如果什么都不用努力,就可以轻而易举的一枝独秀,就会失去进取的动力和危机感,变成越来越堕落的垄断性公司,成为社会进步的绊脚石。就像现在看到的一样,本来公立三甲医院主要精力应该放在疑难重症的疾病患者身上,但因为不断扩张发展的需要,与民争利。其实更精确的说,是与诊所争利,把全科医生们干的活都干完了,所以乃有这种虚胖之大。
盲目鼓励公立医院越来越大的结果,必然是诊所越来越小,社会需要为公立医院这种盲目的大买单付账。药物而不是健康需求成为拉动经济的主角,意味着公众将会吃太多不必要的药,社会会因此被生产出更多的病人,盲目医疗及过度医疗被管理,这是一种粗放式的服务模式。
如果病人看病只去三甲大医院,医生从医只选三甲大医院,其他医疗体贫瘠不堪,不在同一起跑线上,那麻烦就来了。三甲医院哪来那么多的医生岗位提供?所以必然导致大量优秀的医学生改行,因为没办法进大医院,小医院不愿意去。时间长了,医荒必然会发生。现在的各种医生荒很好的验证了这一点。很多医学生不是不愿意从医,而是因为不能进大医院,只能选择弃医。大医院超负荷运转工作,小医院闲到发慌,这种过于极端也会伤害到医生从医的心情。要不就有钱忙得要死,要不就空闲穷得发慌,很少有一个缓冲的中间地带。
病人看病最高的成本是时间,对大多数人而言,如果看普通的疾病也要远离家门就医,看病会变成一种很痛苦的体验,大量的金钱、时间、精力都耗费在长途跋涉的路途上。这些年,医学生改行流失成为一种令人痛心的社会现象。而看病难看病贵说的其实都是到大医院看病之痛,以个体诊所为主的基层医疗被漠视到了可以忽略不计的地步。人们已经习惯于抱怨大医院看病之难,却很少有人关注过小诊所存在的问题,说明了一种自上而下的忽视与口味。
就像那篇文章强调的那样,医生开诊所,就像厨师开饭店一样,在世界主流国家都是最基本的权利。但遗憾的是,虽然经历了三十多年的市场化改革,医疗却依旧保留着计划经济的制度和管理思维。
首先,要恭喜中医的同仁们,可以享受这种自由。第二,还要耐心观察,自由是不是真的会落到实处?第三,希望更多的医生类别可以平等的享有这种自由。让医生自由办诊所,天塌不下来!
[责任编辑:石叶妍]
地 址: 北京市朝阳区北辰东路8号汇园国际公寓酒店G座2305室
邮 编: 100101
电 话: 010-62126696
传 真: 010-84986602
邮 箱: zgyywzxh1989@163.com